研究生学术月|赵国鹏导演纪录片《星·火》创作分享会

来源:传媒学院发布时间:2023-10-26浏览次数:10


        本月开始,妻子从拒绝到享受2023年度“研究生学术月”系列活动正式开启。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学术月”是学院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工作之一,“学术月”期间将邀请省内外学者、行业专家指导学生科研和专业实践,开展研究生学术和创作成果展示交流,组织到行业单位参观调研等,旨在通过“学术月”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实践创作水平。


        10月20日上午,“研究生学术月”系列活动“导演工作坊”邀请甘肃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兰州电视台广播电视传播中心艺术总监、首席导演赵国鹏为学院研究生讲授纪录片创作。讲座由传媒学院新媒体研究所所长张浩副教授主持,学院研究生100余人与部分老师参加讲座并进行了交流学习。


  


       赵国鹏导演首先提出了纪录片视听语言的问题。他认为,这不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压力,包括纪录片导演在内的电影人要不断进行创新。赵国鹏导演放映了个人新近拍摄完成的纪录片《星·火》,该纪录片讲述了张一悟等老一辈革命者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传播到陇原大地的艰辛历程。赵国鹏导演结合纪录片创作,将他对纪录片视听语言创新尝试进行了重点解读,打破了同学们对纪录片的一般认知。赵国鹏导演将自己在拍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细致、具体地给同学们进行讲解。




         参加“导演工作坊”的同学结合个人拍摄中的问题和思考,向导演积极提问。2023级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恒超提出:“纪录片如何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赵国鹏导演以自己的亲身创作经历为例,告诉同学们在纪录片创作前期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受众群体进行划分,再结合目标受众的收视习惯最终确定片子的整体基调。


          2023级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许帅提出:“为了使纪录片画面更富有戏剧性,导演指导片中人物进行有意的表演或者摆拍,是否违背了传统纪录片的创作原则?”对此,赵国鹏导演以《北方的纳努克》为例,表明了基于事实的摆拍并未违背传统纪录片原则的观点,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同。

          在同学和导演的问答过程中,同学们在日常创作的许多问题得到解决和启发。活动最后,赵国鹏导演对我院研究生寄予厚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纪录片的拍摄中,敢于打破传统的拍摄原则,大胆创新,做好中国文化的记录者、传承者、弘扬者。


          学院副院长赵丽瑾教授精炼总结了本次纪录片创作分享活动,鼓励研究生学习赵国鹏导演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创新精神和理论思考的自觉。“导演工作坊”是传媒学院研究生学术月系列活动之一,活动将邀请行业导演分享创作经验、针对研究生创作中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激发研究生专业学习和探索的热情,提高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